close
在欣陽的版上看到一篇留美學生的讀書心得,提到台灣的研究生比不上國外研究生用功與積極。雖然不同領域的學生的經驗各異,也有平均值與極端值的差別,當然我也未曾親身體驗國外研究生的學習狀況,但我在學校當了多次TA,讓我有機會以非學生的角度觀察學生普遍的學習方式,對於台灣學生的學習心態與方法有些小感想。

我當過大學部與研究所行銷研究的TA,現在負責的則是推廣教育班的行銷管理。相較而言,大學部最好帶,像這種必修重課大家都算認真,平均成績都不差,班上同學程度差異相對較小,主要由用功程度決定期末成績,認真的學生從考試到報告都一枝獨秀,那些很混的學生碰到這種硬底子的課,統計亂跑,習題亂解,能拿幾分學生自己心知肚明,表現不好也沒什麼好說。推廣教育班的學生都是各行各業的上班族,對於課程的理解力與思考力不如一般大學生,但多了工作經驗後對於市場慣行的策略的確較能舉一反三。最麻煩的就是研究生,商研所收了各種背景的學生,大家的起跑點差太多了,尤其研究法裡頭有一大塊是量化研究,對一些沒好好修統計的學生而言,那會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一學期。

雖然三種學生性質相差甚遠,不過相同點也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太欠缺主動性。學生希望老師或助教幫他們打點好絕大多數的事情。例如我們採用一本原文書為教科書,通常我第一個星期就會收到學生們的mail問我有沒有翻譯版?誰翻的?哪裡買?圖書館是否有藏書?這本教科書和考試的關連性如何?我收到第一封時還真是楞了很久,這種事不是應該自己上網查嗎?如果我說考試不太考你就不買或不唸了嗎?大學部問這種問題就算了,研究生,尤其是行銷組的研究生,一本經典教科書沒看過那張文憑會不會太虛了點?

另外,還有人寫mail問我課本中的英文怎麼翻譯,case study中某一段中文是什麼意思,對我而言這都是學生應該自己解決的問題,助教是用來討論實質問題與課程意見,而不是學生的翻譯官。更甚者有人蹺課直接打電話給我問我上課教了哪些章節,老師提了什麼重點,另外,我們有教學網站會定時更新課程資料,但許多學生不主動查詢,以致於常常有人上課沒講義啦,或者沒被通知到什麼資訊,最後我得輸入全班近六十人的mail,除了網站發佈消息之外,還要全班寄信通知,最後還有人反應他們不常收信,叫我還得在BBS站上發訊息。我們在期中期末考前都有複習課與office hour,有次學生們吵著說大家時間難橋叫老師安排兩個時段的複習,結果那兩天我各枯坐了一小時也沒人來找我問問題,結果回家開機後又收到一堆大家的mail。

這些經驗讓我覺得學生的主動性真的太低了。大學或者研究所教育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在訓練學生如何尋找學術資源,可以利用網路,圖書館,讀書會去討論與發掘,而不是把助教當書僮,叫我把資料找好你負責唸就好。而且教學網站和office hour是雙方互動的平台,學生應該妥善利用人家提供給你的交流管道,而不是翹著腳坐在家裡,明天要考試了今天趕快去要助教的手機號碼,叫助教在電話裡幫你做課程總複習。當研究所助教的那學期,我覺得我是那個班級的便利超商,而時薪比超商店員還少得多,可是因為我老闆疼學生,我只好勉為其難地為那群拗客顧店。

另一個相同點就是非常在意成績,不過這不是壞事,糟糕的是有些人在意成績的程度讓人覺得他"只在意成績。" 記得當時研究所那班分為五組,有一組成員皆為管理科班出身,其中幾個有堅強的統計基礎,自視甚高,第一次作業他們丟給我一堆數字結果,完全忽略非量化層面的考量,結果成績不如預期。事後他們質詢我將近一小時,言下之意計量以外的東西是個屁,你評分的標準錯了。第二次他們做得不錯得到次高分,他們組長寫了封非常嚴厲的信直接向我老闆抗議助教評分不公,甚至指控我看不懂他們做的多變量分析,否則我就會了解他們的作品應該已達最高分的水準。後來幾次作業因為擺明了就是計量的主題,拿了幾次好成績之後對我的態度莫名地就好了起來。

另一組情況完全相反。他們的成員多來自文學院,不要說線性代數和矩陣了,光是統計就已經是沈重的負擔,他們反而覺得這門課太強調量化了。有次作業得分甚低,他們組長氣沖沖地把作業丟在我面前要求解釋,我都還沒開口,剛好另一組的同學看見分數是老師打的(其實是我改的,只是老師現場給分),結果那組長氣歸氣,報告一抓人就走了,好像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了。她同組的同學非常憤慨地跟我抱怨,對於不同背景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評分標準,否則他們永遠沒辦法跟那些科班出身的同學在這門課上競爭。

對於這些事情我覺得很無奈。因為在老師的要求下,每次的報告我不僅仔細讀過且批改,聽大家的口頭報告,還得寫一份綜合意見,說明本次我著重的要點,以及大家共同的問題。另外得公告一份優秀作品,說明他們得高分的理由,以及最令人激賞的部分。還必須針對每一組提供每一項評分要點的得分表,和各組的意見,說明在每一項上被扣分的原因。一學期有七次個案,一個大報告,我每個星期都在寫這些東西,尤其許多是量化的個案,我都得自己跑過一遍,對照不同的統計表,發現各項統計數字中所代表的行銷意義與隱含的問題。我自己一個人就是一組,每個分析都得非常小心,因為我做的東西必須丟出去告訴大家,別以為你是什麼統計高手,數字的意義是由人所決定,你選擇做什麼樣的統計分析?你又真的分析出什麼東西來?

況且,你說數字很重要,可你去工作時你能塞給老闆一堆他看不懂的數字嗎?你說數字不重要,那你要拿什麼做為你策略的佐證?你說這是不公平的競爭,可你出社會後難道要跟老闆說抱歉,我是文學院畢業的,你不能拿管院畢業的標準來要求我?誰會在乎你什麼背景?會不會多麼高深的統計學?真正到了社會上,大家只看到你的表現,尤其是為企業創造多少利潤,我們所有的報告,所有的評量,都在告訴你怎麼妥善運用創造利潤的工具,怎麼實行一個好的策略,如何避免過於理所當然的直覺式思維,因為直覺很準的人並不多。

可是這些其實沒人在乎。大家比較關心成績好不好,分數好看大家就沒什麼意見,分數不好看可是是老師現場打的,大家也沒啥意見,分數不好看又是助教給的,那顯然是助教的頭腦有問題。也從來沒人跟我討論我的個案分析是否精彩,又是否有什麼盲點,如何讓它更為完美,大家比較在乎的是,哦,這是助教做的啊,那就是標準答案囉,趕快印一份以免期末考時老師出為考題~

當助教的經驗讓我對教學這件事覺得很挫折,對於學生也覺得頗為悲觀,雖然我始終是個認真負責的助教,但其實我沒什麼熱誠,完全就是為了五斗米折腰,反正什麼工作都不可能盡如人意,習慣了也沒什麼。不過,這種經驗也提升了我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主動尋求解答,窮盡所有管道仍不能解再請教老師,保持著主動性的思考與開放性的溝通。學生如果不比老師努力,不更積極地尋求突破,那就永遠沒辦法帶來學術的進展。

教與學之間的傳承過程總不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痛苦,我常常想到我老闆說的:"你願意跟我一起吃苦嗎?"雖然我總是沈默地微笑著,可是親愛的老師,不然妳以為我是為了什麼一直在這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ilingpoint 的頭像
    boilingpoint

    boilingpoint

    boilingpo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