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資優班考試的問題引發許多"資優生"家長(或者應該說相信自己的小孩是資優生的家長)的強烈反彈,讓我想起多年前為了"資優班"這個莫名其妙的東西,與家人和眾多閒雜人等的一場混戰。
十年前(哇,怎麼這麼久了?!)的嘉義,只有一個國中有設資優班,高中的話省中省女各有一個數理資優班,另外嘉女有舞蹈班,嘉中則設美術班,而多年後的現在,嘉中另有一個語文資優班,大致上就是為社會組而設的資優班。
我爸媽同事的小孩,有許多都是一路從國中的資優班讀起,然後努力地考進高中的資優班。可是,正如許多人所言,真正的天才何其難得,怎麼可能每年都出現將近100個的資優生呢?也因此這些資優班其實就只是"績優班",無論從篩選機制,就讀學生,以及任教教師各方面而言,都不太可能擔負起培育"資優生"的責任,當然也就不太能達到這個結果。
國中時我並未就讀該設立資優班的學校,倒是身負家長與老師們的期待,要以進嘉女資優班為己任。它的篩選過程其實很簡單,少部分學生來自於資優測驗,其他則以高中聯考的數學與理化成績為標準,填滿一個五十人左右的班級。聯考時因為我把數學考砸了,有幸沒進資優班,但也因此幾乎所有長輩們對我的恭喜都附帶著惋惜,真的不誇張,就像某支茶裡王的廣告內容有諸多轉折:"恭喜你考上嘉女....不過~很可惜數學沒考好...可是~數學考這樣總分還這麼高,真的很厲害...不過~進不了資優班還是很遺憾...可是~也不一定要念資優班才能考上好大學...不過~如果有機會再進去,還是要多爭取....可是~無論有沒有進去,努力還是最重要....."
當年我可是個全身反骨脾氣死硬的叛逆少女啊,聽到這種鬼話我都撐著一臉微笑,卻悶著頭硬是不講話(現在我大概會說:謝謝指教~),不過還有更不識相的大人,一邊恭喜你,一邊教你應該如何讀數學,教你正確的有效的各科讀書方法,自以為是什麼教育專家。這種場合我真的會毫不客氣地翻白眼給他看,雖然明知客人前腳一走我就會挨我媽一陣罵,然後我還會頂嘴說:"拜託,他哪位?!什麼野雞學校畢業的敢教訓我?!我在寫詩了搞不好他還在喝奶咧!不然他學生是哪位?他兒子是哪位?等他教出愛因斯坦再來跟我說!!"咳,嘴賤的結果就是被我媽拿著掃把柄全家追著跑,狠狠揍了一頓。而這種社群的壓力,加上嚴重的教訓(滿腿都是黑青),並沒有使我對資優班的興趣多一點,更促成了我下一次的找死行動。
高一上學期後,資優班會進行一次淘汰,把跟不上進度的同學劃入普通班,而普通班中前幾名的同學都有資格參加考試,去填補空出來的名額。當時我的物理老師強烈建議我去,可我比較想讀社會組,就放棄了考試資格。很糟的是因為我並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麼了不得的,只是很單純的覺得既然要念社會組,何必浪費時間考什麼數理資優班呢?以致於當我有天和我媽聊天隨口提起這件事時,連考試時間都已經過了。而我媽--這真是太經典了--原本正在煮晚餐,當場氣得放下鏟子二話不說衝出家門,離家兩小時去散心,一回家就痛罵我丟她的臉,不在乎她之類的,好幾天不跟我講話,搞到我被迫幾乎是跪下認錯。
雖然我媽現在也覺得資優班的效果實在不怎樣,也承認當初真的反應過度,可是多少仍覺得,放棄資格是一件很遺憾的事,好像就真的差人一截似的,我想,許多老師家庭中,家長之間的同儕壓力恐怕比孩子本身的同儕壓力還嚴重吧。
後來選組又經過一些波折,我終於在社會組好好地待下來,跟資優班也就此無緣了。如果以我們那屆大學聯考資優班的表現來看,老實說,比起建中北一女真是相去甚遠,這畢竟是個績優的競技場啊,不是真正的資優,儘管進入了資優班,也不保證你的勝出,只是活得更痛苦而已。
老話一句,我不是教育專家。我只是透過自身觀察,發現設立資優班所欲的目的,往往無法藉由資優班的設立而達成。如果說資優班是為了引導與促進真正的資優生的發展,那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學校中,一般的教師真的無能為力。我有一個據說智商180的同學,她的數理程度遠超過學校的老師們,即使她在資優班,也沒有老師能帶領她透過理論與實驗,達到更高的境界,她在資優班中所做的,也不過就是寫眾多模擬考試題而已,跟普通班也無甚差別。
如果說資優班是為了把程度好的學中集中起來,給予重點性的栽培,那不就是能力分班的一種嗎?它的好處就是,可以分配到所謂的名師和較多的學習資源。可是,一般而言名師指的通常是補課班式的老師,很會幫你整理,教你背誦,有快速解題法。可是,所謂讀書終究靠自己,這種小技巧,其實學生自己就做得來,自己努力過的痕跡也會比別人塞給你的有印象。大不了補教業始終如此發達,如果只是著眼於師資,補習班就是個超大型資優班,在裡面足夠獲得夠強的老師,夠強的同學,在補習班中考第一名可能比在學校的資優班裡考第一名更光榮,也更有機會考上第一志願。如果正規的學校和補習班的功能相當,那我們的教育系統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而考進資優班的學生,還不是得去補習班繼續加強課業,真的很有資格說:沒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只有千斤重擔必須承受~~
真正的天才,搞不好需要的是輔導老師,教他們領略生活中除了數學以外的快樂,教他們排遣老覺得自己還不夠聰明的壓力(誰叫他們喜歡拿自己跟愛因斯坦相比),也教他們如何和一般人溝通,尤其是如何在這個常常很渾沌的世界中好好生存。正如我那個天才同學曾無比挫折地埋怨過的:如果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有公式就好了!